“优质服务创一流营商环境、务实高效助企业解决难题”“身戴天平、心怀温情;公正司法、执法为民”近日,坪山法院高效解纷助企纾困,既保护了国有企业资产安全,还兼顾了企业生存权益,让案件从“两难”变为“双赢”,获得当事人连送两面锦旗点赞致谢。 
拖欠货款不还 相关方却“失踪” 原告深圳某实业公司系国有独资企业。2021年5月,原告与被告深圳某公司签订《服装加工承揽合同》,合同约定被告委托原告加工生产服装,并每月按期向原告支付加工费。合同签订后,原告依约向被告提供了服装加工服务,但被告仅支付部分款项后仍拖欠157475元加工款迟迟未付。原告多次催要未果,遂诉至法院。 立案后,承办法官熊飞通过认真阅卷,仔细审核原告提交的微信聊天记录等证据,发现在合同履行中一直由案外人王某及其关联公司负责人张某与原告商议货物的交付事宜、由案外公司的时任股东王某与原告沟通货款支付事宜,并由案外人给原告支付货款,整个聊天记录几乎看不到被告的“身影”。承办法官敏锐意识到,案外人的到庭对查清本案事实至关重要。然通过多方查找,七案外人均杳无音讯。面对其“突然失踪”,案件一时陷入僵局。为有力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承办法官依当事人申请依法做出财产保全裁定,对被告的银行卡、支付宝等账号进行冻结。 反复释法析理 终化干戈为玉帛 就在此时,被告也以案外人王某和张某及其控制的相关公司实际履行了接收货物、支付货款、开具发票等加工合同中的主要条款为由申请追加七案外人为共同被告。为高效快速解决纠纷,承办法官决定尝试从法理角度做当事人思想工作,力争调解结案。 面对被告坚决否认合同与己有关的强硬态度,法官始终坚守不放弃的初心,反复与双方进行沟通,坚持“沟通换理解、调解化纠纷”法理+情理的调解方式,一方面向原告说明被告当前面临的生产经营困境说服其在支付金额上予以减免;另一方面从合同的相对性等角度对被告进行反复释法析理,说服其接受协商调解。最终在经过四轮的调解工作后,原告终于自愿减免违约金,并就剩余款项达成了分期付款协议。同时,考虑到被告经营困难,法官亦说服原告待被告支付第一期款项后,立即向法院递交解除财产保全申请,以保障被告企业的日常经营和正常运转。 自此,这起复杂的加工合同纠纷从诉讼保全到调解仅耗时20天便得以高效、和谐化解,不仅保护了国有企业资产、还兼顾了企业生存权益,赢得了双方企业一致点赞。 
每一面锦旗的背后,都凝聚着一份深深的谢意和对司法的认可。下一步,坪山法院将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初心,秉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为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