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司法服务。近年来,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坪山法院坚持“立足本职服务中心”工作主基调,持续优化司法服务“硬措施”,切实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有效激活“加减乘除司法赋能”动力源泉,努力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2022年,共受理各类案件14928件,办结13027件,助力坪山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千亿元大关、迈入产业强区行列。 一是扛鼎担当“先行一步”,服务大局“加”出速度 强化大局意识,紧贴全区高质量发展,制定出台《服务保障创新坪山建设 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方案》,坚持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纳入到日常执法办案中统一部署、统一规划,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强化服务担当意识,将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细,营造可确定、可预期、安定有序的发展环境。2022年开展强制移交土地专项执行行动,依法收回647亩国有土地,有力保障辖区智能网联交通项目、深汕铁路项目建设。 落实最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依法保障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全力护航“创新坪山、未来之城”建设。受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216件,审结190件;受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22件,审结17件22人。 二是倾力服务“靠前一步”,助企惠民“减”去负担。 努力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通过科技赋能、智慧司法和服务优化,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群众的诉讼体验更快捷、更温馨、更满意。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质效评估得分位居全省法院并列第一。 树立“大服务”理念,准确把握各类主体的诉讼需求,畅通网上办事渠道,全面推进无纸化立案,不断增加立案、审判、执行诉讼服务“掌上办”清单,努力实现诉讼“家里办”“掌上办”。在线立案11386件,电子送达75535次,在线开庭2276次。 以“一次办好”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导诉、跨域立案、跨境立案、诉讼服务集约办理、非工作时间预约诉讼服务等工作机制,有效拓宽服务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减少群众诉讼成本,打造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体系。2022年建成“12368群众诉求一号通办中心”,共接听来电3194人次,群众评价满意度100%。 畅通助企惠民“绿色通道”,简化当事人退费流程,加大人文关怀,强化司法救助。退还诉讼费1006.12万元,发放司法救助金7人27.92万元。 三是改革创新“更进一步”,公平正义“乘”出效能 向改革要活力,在民事审判领域进行专业分工,由相应审判庭集中办理特定类型案件,在此基础上深化案件繁简分流,“既全又专、既快又好”的审判格局进一步夯实。2022年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周期83.97天,比全市平均周期少22.55天,首次执行案件结案平均用时缩短13天。 
向创新要动力,联合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实施新型轻罪快审机制,实行“三集中三简化”办案模式,适用该制度审结轻罪案件26件,平均审理周期3.86天,比实施前缩短7.34天,上诉率为0;在家事审判中引入心理诊疗机制,实施法律+心理“双干预”,有效疗愈家庭创伤,家事案件调撤率达56%。 向科技要生产力,大力推广电子诉讼,构建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智慧法院信息系统,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 四是止争息诉“再沉一步”,多元解纷“除”去藩篱。 主动融入诉源治理工作“大格局”,构建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并在全市率先试点劳动争议调裁审一体化工作机制,推动全区形成“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结”的矛盾纠纷梯次过滤和分层解决体系。2022年共对397件劳动争议纠纷进行司法确认。深入推进“无讼社区”“无讼园区”建设,通过社区法官、街道诉讼服务站全覆盖,打通司法解纷“最后一公里”,力争让小事不出社区园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2022年“互联网+”调解案件3826件,诉前化解纠纷4513件,调解成功率达40.58%。 
推行线上线下“零距离”普法,主动走访社区园区“上门问需”,建立“点单式+沉浸式”诉讼服务新模式,实行“社区园区点单、法官接单、群众沉浸式体验”,为企业及群众提供“对症下药”的司法服务。2022年创新推出的四大名著系列普法微动漫、“坪坪说法”动画快板,通过演绎经典的方式传播反家暴、劳动权益保护等法律知识,获全国法院第九届“金法槌奖”三等奖。 笃行不怠勇担当,踔厉奋发向未来。下一步,坪山法院将持续服务中心大局,推进司法为民,提升审判质效,锻造过硬队伍,切实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大责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