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完善家事审判工作机制,更好地实现案结事了,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法院开设的“医心门诊”,用心打造家事纠纷调处新模式,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2021年以来,坪山法院共审结家事案件315件;调撤189件,调撤率达60%。 柔性“专诊”,“三个融合”创新锤炼“医心术”。 以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家事纠纷化解工作也面临更高要求更严挑战。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坪山法院就善于了断家务事。针对家事纠纷所具有的复杂心理特征,独创‘医心术’,精准探究家事纠纷背后的矛盾症结。努力修复、弥补受到损害的家庭关系,既化解矛盾纠纷,也疏导情绪怨气,还帮忙走出困境。”2022年1月,媒体记者体验坪山法院家事改革,对其创新做法赞赏有加。 记者口中的“医心术”,是坪山法院通过“三个融合”,探索出来的一套化解家事纠纷的“柔情解法”,即以弥合感情、修复亲情为出发点,刚柔并济、调判结合,尽力把矛盾化解在“家”的范围内。 首先,将机制创新与基层党建相融合。强化“砥砺营”党建品牌引领,及时升级家事审判理念,积极赋能家事审判机制创新,引导办案法官从专注审判工作的“结案能手”,转变为问诊家事纠纷的“专业医生”,通过“把脉、会诊、开方”,做到审案情更审内心、化纠纷更化困境、求和睦更求和谐,使家事案件的审理更加符合家庭伦理道德和司法审判规律。 
其次,将专业审判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充分发挥本地客家“孝善”文化独特优势,深入挖掘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讲好家事审判故事,汲取传统文化养分。在办案中鼓励法官转变思维,树立孝善理念,将“德孝礼义”理念融入到庭审、调解等诉讼活动中,注入新内涵,促使当事人回归家庭、重塑亲情。 
再次,将案结事了与情感修复相融合。建立法律、心理“双干预”制度,构建“1名法官+1名心理咨询师+1名密切联系人”的家事审判团队,把调解贯穿诉讼全过程,形成以亲情修复为主导、多元化解为驱动、调查回访为辅助的工作模式,从“硬”裁判到“软”疏导、“柔”调解,努力实现“为社会减压、为家庭疗伤”目标。 
心理“辅诊”,“三重把脉”破除困局“解死结”。 “谢谢法官,谢谢心理咨询师,您们教给我们的控制情绪的方法真管用。我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了,现在和好如初了。”这是一起因债生恨起诉离婚的案件,承办法官与心理咨询师全程介入此案,将其调解和好,当事人电话反馈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这起案件中,女方借贷开设奶茶店,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关张倒闭,希望丈夫与其共度时艰。但男方手头吃紧,且疏于沟通,以至女方误以为男方另有所图,于是争吵不断,最终以感情不和为由向法院起诉离婚。收案后,承办法官立即启动心理辅导机制,委派心理辅导师介入疏导工作,通过四次背靠背心理疏导,找准产生夫妻矛盾的症结:沟通障碍。针对双方的关系现状,承办法官与心理辅导师开展“定制式”婚姻辅导,促使双方都审视了自己的行为,意识到对方在沟通中受伤,于是都放下了怒与恨,从剑拔弩张转而温暖相拥。 审理“法结”先须化解“心结”。司法实践中,感情不和是大多数家庭纷争的理由,而这个理由背后,往往是家庭成员沟通障碍的困境。坪山法院建立心理疏导机制、成立心理疏导工作室、出台心理疏导制度、聘请两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将心理干预治疗贯穿办案全过程。 在诉前,强化心理疏导,通过“尊重—倾听—共情—交流”机制,纾解其心理问题,理性看待家庭纷争。 
在诉中,强化家事调查,由家事调查员开展深入调查,形成婚姻危机根源、情感破裂程度及亲子关系评估等方面的书面报告,为法官把握案情、处理纠纷提供有力参考。 
在诉后,强化情感疗愈,通过建立家事案件审结后定期回访制度,定期关注并及时修复与家庭成员之间失衡的家庭关系,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两年来,坪山法院共开展家事调查达427次,出具心理评估报告300余份,提供心理疏导逾380人次。 多元“会诊”,“三体联动”矛盾纷争“软着陆”。 广李某与张某婚生一子小满(化名),双方离婚后,小满归张某抚养。后张某因故过世,小满的爷爷奶奶阻扰李某探望小满,并将小满带回老家,意图隔断母子联系。李某遂将小满的爷爷、奶奶诉至法院,请求将小满变更为由其抚养。 这是一起典型的“隔代相争”抚养权纠纷案件,涉及离异妇女、失怙儿童、失独老人等多方权益。案件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以心理疏导为暗线,以矛盾多元化解为明线,邀请双方密切联系人及社区干部,及时把脉找准纠纷“病因”,开具化解矛盾纠纷的“处方”,对症治疗矛盾“病情”。最终,双方放下嫌隙,达成小满由李某抚养、爷爷奶奶可探望小满的和解协议,实现案结事了亲情归港,取得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凝聚多元合力,才能实现纠纷化解“最优解”。坪山法院广泛加强与相关人群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常态化调解工作机制,画出多元化解家事纠纷最大的“同心圆”。 亲友温情调解,融化矛盾。邀请双方当事人共同信任、敬重的亲朋好友,协助法官共同做好调解方案,发挥亲情影响,合力做好当事人规劝工作。 
乡贤深情调解,消弭矛盾。发挥居民组长、老党员、老干部等“乡贤”威望较高又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优势,察症结、解法结、去心结,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纷争。 
多方倾情调解,根除矛盾。建立“法官+社会力量”模式,引入街道、社区、妇联、社工、人民调解等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纠纷化解,将化解纠纷的关口前移,努力让家事纠纷化解在当地、化解在萌芽。 
帮扶“回诊”,“三维屏障”为爱疗伤“向光明”。 家事纠纷中,受到伤害最大的往往是孩子。父母、家庭间的矛盾会让他们感到忧虑、烦躁,由于自我调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欠缺,他们一般不懂如何处理内心的焦虑,若不进行有效疏导,极易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2021年5月,坪山法院处理了一起离婚纠纷,11岁少年因父母离婚内心受创,产生心理“退行”行为。该案虽最终判离,儿子判由母亲抚养,但法官觉得案结事未了,少年的心理问题亟待矫正,于是委派心理咨询师开展司法服务再延伸工作。心理咨询师发现少年与母亲出现严重的焦虑“共生”问题。心理咨询师从专业角度分析评估母子二人的心理状态,根据分析结果为其制定长期心理干预方案,建议被告注重培养小叶独立自主意识,帮助疏泄情绪、调整认知误区、进行亲子互动指导等,以期走出心理阴影,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一段时间后,被告反馈,小叶心理问题明显向好,生活、学习状态也改善了许多,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 针对当事人司法需求,坪山法院主动延伸司法职能,积极开展司法帮扶服务,及时消除当事人疑虑和风险隐患,有力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扶弱势,维护合法权益。严格遵循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依法保障妇女、老年人合法权益,及时为受家暴妇女发布“人身安全保护令”,对未尽抚育责任的家长发布“家庭教育指导令”。 
助未来,驱散人生阴霾。认真落实判后答疑与案件回访制度,通过耐心释法,促成矛盾尖锐的“问题家庭”解开“心结”,重归于好,增进家庭和睦安宁、社会和谐稳定。 
塑信念,助推家风建设。创设“法润家和”“法绎经典”等普法品牌,将家事纠纷典型案例融入微动漫、云课堂、情景模拟等形式,有效提升守法维权意识,助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两年来,共开展普法宣传200余次,发布典型案例50余篇,覆盖线上线下群众20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