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市更新、企业用工、房产物业、教育培训等领域矛盾纠纷多发,涉及人数较多且案情复杂,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基于此,坪山法院下好解纷“三步棋”,坚持从前端到末端全流程高效化解纠纷,以点带面持续深化涉众型纠纷诉源治理,更好地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下好“先手棋”,“下沉服务+提前研判”精准预防。建立常态化普法机制,在全区设立8个诉讼服务站,配备23名社区联系法官,定期深入街道、社区,就群众关心的劳动争议、物业纠纷等常见涉众型纠纷举办专题普法讲座,引导群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预防相关矛盾纠纷产生。积极参与“无讼社区”创建,司法解纷力量直达社区,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式的解纷服务,推动涉众型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基层。建立涉众型纠纷诉前风险评估机制,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等方式,认真了解案件前期实际情况,预测和把握各种风险动态,并因案制宜制定风险化解预案,力争达到防范、处置、稳控与息诉四者的最佳结合。 二是下好“关键棋”,“多元解纷+类案示范”高效解纷。构建多元解纷新模式,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与市监局、人力资源局、商会等19家单位建立诉前调解工作机制并成立联调工作室,吸纳117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社区的特邀调解员入驻“劳动争议裁调审一体化”“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等调解平台,实行“互联网+调解”“多元解纷+司法确认”“多元调解+速裁”等调解模式,线上线下织就一张覆盖多领域、贯穿全流程的“多元解纷网”,力争把问题解决在一线、纠纷化解在基层、隐患消除在萌芽。实施类案示范调解审判模式,根据当事人的意愿,将具有同一事实基础的案件确定为类型化案件,前期选取一个或几个典型案件,组织业务精英进行精细化审判,形成典型案例或调解方案,再对等候处理的其他案件或同类纠纷进行统一裁判或调解处理,实现“审理一案,化解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 三是下好“后手棋”,“回访反馈+督促履行”实质化解。坚持案后回访,促进调解协议实际履行。重点针对诉前示范调解案件,通过电话、上门、委托基层调解组织等方式,组织定期案后回访,主动了解当事人思想动态,及时掌握潜在问题困难,一对一释法解惑,防止矛盾纠纷反弹,切实巩固调解成果。发挥司法建议作用,完善纠纷化解体系。及时总结办理涉众型纠纷案件中发现的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找准隐藏在案件中的相关行业的机制缺陷、管理漏洞等深层次问题症结,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积极帮助有关单位查找问题、预防风险、堵塞漏洞,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发生。调判后督促履行,促实质化解纠纷。调判后及时通过移动微法院、电话等方式,对当事人予以提醒、督促及时履行。同时推出民事判决书“微创新”举措,建立“自动履行提示”制度,敦促和引导当事人自动履行义务,有效避免双方在履行过程中产生新的矛盾,实现“纠纷化解一锤定音、主动履行一案到底、权益保障一步到位”,真正达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