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破镜不重圆,和好难如初,因为每一起离婚纠纷的背后,往往是家长里短、是非恩怨的交织,都有双方不愿触碰的创伤。 而坪法人则说,品茶须品茶的心,调案须调人的心,心理+法律的“双诊疗”,及时叩开当事人紧闭的心扉,很快化解积怨抚平裂痕。日前,坪山法院家事法官化身“情感专家”,情、理、法结合成功调解离婚案件,奉上了两场“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精彩剧集。 治疗“大男子主义” 互敬互爱营造和美之家 居家过日子,夫妻之间本应相濡以沫,互相宽容忍让,这样方可共享温馨,家庭和睦,如果置另一半感受于不顾,一概我行我素,势必会使婚姻难以维持,出现危机。 王某与余某系自由恋爱结婚,婚后夫妻感情融洽,生育一子,但近年来双方经常因家庭琐事而闹矛盾。余某有较严重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不太懂得关爱妻子及家人,稍不如意便大发雷霆,家庭氛围凝重。为此,夫妻感情每况愈下。为了孩子和家庭,王某一忍再忍,可是余某仍不知悔改,无奈之下,王某诉至法院,请求判准离婚。 承办法官在了解矛盾症结所在后,认为双方婚姻基础较好,只是因为缺乏沟通,才导致关系恶化,通过调解极有可能重归于好。承办法官积极引导双方接受独具特色的“心理疏导”,巧妙运用背对背调解法,让二人敞开心扉,把各自的不满倾诉出来,并耐心对余某进行教育工作,宣讲婚姻家庭方面的伦理道德和法律规定,指出家庭不是专断独行而是互敬互爱的地方,夫妻之间应该互尊、互爱、互帮、互谅、互信,两个人支撑起的家庭,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不要因为生活小事而斤斤计较,非要争个你低我高,给家庭增添不和谐因素。余某当即忏悔自己的过错,表示自己深爱家人也珍惜家庭,其大男子主义等性格缺陷,皆系受原生家庭里霸道父亲形象影响下的无意识行为,没想到这种行为令家人深受其害,以后将痛改前非,遇事会冷静多顾念家人。 在双方矛盾缓和之时,承办法官及心理咨询师又不失时机地运用亲情调解法,组织一家三口到心理咨询室参与画心理画等心灵游戏,在游戏互动中重现往日温馨,唤醒沉睡亲情,让家庭重回温暖。经过承办法官及心理咨询师耐心细致的疏导调解工作,这对濒临破裂的夫妻终于和好如初,一家三口手牵着手,微笑着离开了法庭。 诊疗“距离产生美” 相依相守诠释伉俪情深 “距离产生美”,本是泰戈尔赞美恋人所著诗句,说的是男女之间,给予对方一定空间,感情将更加甜蜜幸福。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距离产生后,诗意的美便没了。 楼某和李某由自由恋爱而结婚,婚后育有一女。二人婚后最初感情尚可,后因性格差异、思想观念、家庭琐事、婆媳关系等经常发生争吵。男方楼某抛下妻女,回老家工作生活,双方分居一年多。女方李某认为,其与楼某性格不合,长期分居,夫妻感情已然破裂,无和好可能,遂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面对势同水火的双方当事人,承办法官并未急于开庭审理,而是耐心做心理疏导与调解工作。疏导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与心理咨询师发现双方仍有感情基础,只不过楼某因厌烦长期争吵而选择一避了之,夫妻二人因此长期分居。李某觉得楼某对自己对家庭都漠不关心,所以才产生了误解和矛盾。于是承办法官以夫妻情、亲子情感化双方当事人,劝导双方当事人冷静下来,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就两人之间的矛盾进行坦诚的沟通。同时,还将双方父母作为密切联系人纳入调解力量,发挥亲情影响,合力规劝双方,劝说孩子亟需完整的家,离婚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经过通力劝导和夫妻之间一次敞开心扉的交谈,夫妻俩终于意识到沟通是解决婚姻问题的有效途径,婚姻生活难免磕磕碰碰,一地鸡毛亦是生活常态,发现问题能及时沟通,拒绝冷暴力,婚姻生活才和谐长久幸福美满。楼某当即表示会将妻女接来一起住,在老家给妻子找份工作,并表示以后自己将积极面对夫妻间的矛盾,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去呵护这个家庭。最终,在承办法官的调解下,夫妻俩打开心结拥抱和好,携手走出法院,重新开始幸福路上的共同努力。 法官寄语:婚姻不仅是缘来就好 更要心有所栖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相对幸福的婚姻里,夫妻通常皆善于在情感上沟通和交融。婚姻是许多人憧憬向往的归宿,而婚姻生活终将归于平淡,当激情与新鲜感散去,留下的应是知心、陪伴与依靠。相伴一生的路很长,彼此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包容,才能“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最终情有所归、心有所栖。 “家和万事兴,家稳天下固”。婚姻关系中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仅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坪山法院在家事审判改革方面探索实施法律+心理“双干预”等新机制,坚持用心疏导、用理释法、用情感化,通过情、理、法的交融,捋顺百家事化解千心结,闯出一条“法官巧断家务事”的家事审判特色之路。下一步,坪山法院将继续秉持家事审判工作初心,奋力推进家事审判改革创新,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切实用司法力量守护万家灯火维护一方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