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行程序中,如何平衡各方权益,促进案涉财产快速高效处置,实现价值最大化? 在坪山法院近期执行的一起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给出了“三方监管+自行处置”的创新答案,不仅为49名员工追回30万元欠薪,还实现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出租人、买受人四方共赢。 “我们引进了第三方,资产卖了个好价钱,还清了相关债务,谢谢法院!”近日,被执行人给坪山法院执行员谭忠华来电致谢,分享无讼一身轻的感慨。很难想象,一年前,他们还为停业“欠薪”而一筹莫展。 陷困局 酒店倒闭又欠薪 陆某等49人受雇于深圳某酒店,后该酒店因经营不善突然停业,致使员工们失业,且数月工资被拖欠。 员工们追讨欠薪无果,便依法申请劳动仲裁。经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深圳某酒店承诺在2024年6月、7月,分三批支付拖欠工资,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但约定支付期限届满后,员工们仍未收到工资款,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受理后,谭忠华第一时间对深圳某酒店发起网络财产查询和实地现场调查,发现酒店已停止经营,除遗留在酒店一至八楼的一批餐厨设备、桌椅床铺外,未能查找到其他可供执行财产。 但上述物品估值过低,如果进行强制拍卖成本较高,且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最终拍卖的金额远远不够支付工人工资,无法达到最佳执行效果。而酒店房屋出租方则急于对外招租,催促法院赶紧执行,彻底搬空房屋。 破死局 自行处置获新生 为妥善解决工人工资问题,谭忠华坚持“如我在诉”理念,力促案结事了,决定先对酒店内的物品进行查封,并召集员工代表陆某、酒店负责人林某、酒店房屋出租人顾某进行协商,希望引进第三方,盘活闲置不良资产。 “现在酒店行业行情不好,司法拍卖价格偏低,能否允许我们自行寻找业内买家,卖个好价钱。”酒店负责人林某意识到拖欠工人工资的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法律后果,表示愿意配合招商引资行动,但对已被法院查封的资产处置存有顾虑。 “你的担忧不无道理,值不值钱,值多少钱,只有业内人士才知道。”为实现查封物品价值最大化,经慎重研究讨论,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谭忠华决定给予林某自行处置资产的机会,这样既能够提高成交价值,也能够使招商引资的第三方节省经营成本。 谭忠华及时指导员工代表、酒店负责人、酒店房屋出租人制定资产处置方案,并成立由法院、员工代表、酒店房屋出租人三方组成的联合监督小组,明确收款账户为法院执行款专户,确保处置资金优先清偿员工工资,处置过程全程接受联合监督小组监督。 在市场公允价格下,酒店负责人很快找到专门经营酒店业务的买受人,员工代表陆某、酒店负责人林某、酒店房屋出租人顾某与买受人达成协议,以高于估值的价格完成资产转让。 目前,49位工人30万元的工资款已全部到账。自此,该案得以圆满执结。坪山法院巧妙破解执行难题,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成功腾退了这栋八层建筑。 解新局 三方监督+自行处置=更优解 “三方监督+自行变卖”财产处置模式,主要针对事实清楚、关系清晰、双方均期望快速实现资产变现的案件,通过“法院+申请执行人+利害关系人”全程监督被执行人“自行变卖”模式,大幅提高标的物处置效率,着力解决财产变现难问题,实现多赢共赢。相较于传统司法处置周期较长、环节较多、矛盾冲突激烈,“三方监管+自行处置”模式通过司法创新,变法院强制处置为债务人自动处置,为保障当事人权益、提升执行效率、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更优解”。 本案是坪山法院践行“如我在诉”理念的一个缩影,通过简化财产处置流程,进一步打通了执行堵点,为涉众涉企案件执行提供了可复制的“速执样板”。下一步,坪山法院将继续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用活用好财产处置机制,依法有效促成财产顺利妥善变现,打通胜诉权益兑现“最后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