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谢法官叔叔,我终于回到学校上课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很高兴见到我!”9月1日,莘莘学子沉浸在开学的喜悦之中,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法院李龙挺法官收到了14岁当事人小顾的开学喜讯。 微信附图里的小顾,路上肩背书包,课堂上手捧书本,眼神里满是往日少见的光彩。看着小顾迎接新学期的认真模样,李龙挺法官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谁能想到,几个月前,这个14岁的女孩曾因心理压力大,休学在家两年多,整日把自己关在出租屋里黑暗的小房间,不愿与人交流。 时间拨回到2010年,林女士与顾先生在恋爱同居期间生下女儿小顾,此后两人未能走进婚姻殿堂,小顾自出生起便一直跟随林女士在老家生活。然而,顾先生却对女儿不管不顾,几乎未支付过抚养费。 由于常年缺失父爱,再加上非婚生女身份引发的周边人的冷言冷语,逐渐长大的小顾,自尊心受挫,心理压力与日俱增,产生厌学情绪,自2023年起休学在家。 2024年为了给女儿争取生活保障,也希望能帮孩子解开心灵疙瘩,林女士代理小顾将顾先生诉至法院,母女俩与顾先生对簿公堂。 林女士一见到李法官,泪水便在眼眶里打转,无助地说:“法官,我实在没办法了,孩子爸爸14年几乎没给过抚养费,现在孩子连学都不想上了……” 李法官一面安慰林女士,一面尝试与林女士旁边的小顾交流,很快察觉到孩子的异常:低着头,刘海遮住半张脸,无论怎么温和地问询,都只是偶尔点头或者摇头,全程没说一两句话。 “这孩子心里的结太紧了,光判抚养费还不够,得帮她把心里的疙瘩解开。”承办法官随即与庭长沟通,启动家事调查与心理疏导机制。 几天后,法院委派的心理咨询师甘老师敲开了小顾家的房门。起初,小顾对陌生人充满戒备,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肯出来。林女士在门外急得直搓手:“甘老师,您别介意,她这半年都是这样,连我都很少跟她说得上话。” 甘老师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先和林女士坐在客厅聊天,了解家庭及生活情况,并轻声讲述着身边的温暖故事,偶尔有意提高音量,让房间里的小顾能听得到。就这样过了一个多小时,房门突然开了一条缝,小顾偷偷看了心理咨询师一眼。 “第一次有回应,就是好兆头。”甘老师抓住这个机会,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本插画版的心理绘本,说:“小顾,你看这只小刺猬,是不是和你现在一样,想把自己裹起来?”这句话似乎戳中了小顾,她接过绘本,慢慢翻了起来,两人还加了微信。 从那天起,心理疏导团队的几位心理咨询师时不时回访跟进,有时教小顾做简单的情绪调节小游戏,帮助她克服障碍,小顾开始主动联系心理咨询师,反馈自身状况和内心想法,逐渐走出心理困境。 李法官也会定期打电话,给小顾加油打气,传输正确价值导向,电话中引导小顾平时一个人在家时做些家务,适当外出活动,线上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电话那头传来了“嗯”“嗯”的声音,这声音虽小,但能感受到慢慢好起来的生机。 与此同时,案件审理也有序推进。顾先生在亲子鉴定确认亲子关系后,仍以年老多病、丧失劳动能力、仅有退休金等理由拒绝支付抚养费。 李法官多次与顾先生沟通,语重心长地说:“您现在觉得难,但林女士一个人在工厂谋生并带了孩子14年更难,孩子现在需要抚养费,更需要父亲的关心,哪怕多打个电话,对于孩子都是安慰。” 另一方面,法院加快了案件审理进度,最终判决顾先生支付拖欠的15万余元抚养费,并从2024年1月起每月支付1000元至小顾年满18周岁。该判决说理中还告知小孩父母,理应共同努力,给予心灵慰藉,帮助小孩走出困境,有效促进小孩健康成长。 判决生效后,顾先生支付了部分款项,让小顾感受到了久违的父爱。林女士租到了一处清静且敞亮的住所,打算开启新的生活。搬家那天,小顾主动收拾自己的书本,还特意把心理咨询师赠送的那本心理绘本放进新书包。 2025年8月,心理咨询师肖老师至小顾老家回访,见到的是一个走出房门、能够正常沟通的小顾,小顾表示愿意复学,重新开启初一的学习。心理咨询师由衷地高兴,也调整了疏导方案,开始帮小顾做返校适应训练,鼓励她不用害怕,新学期新师生,大家都会欢迎她。 9月开学季,小顾正式回到校园,在丹桂飘香中迎接新的学习生活。开学那天,李法官特意给林女士打电话表示“别太担心,孩子比我们想象的坚强”,同时嘱咐注意保护小孩的隐私,林女士满口答应,表示每天会陪伴小顾上下学,开启新的学习和生活。至此,李法官心中的石头悄然落地。 “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除了案件本身,还要助力孩子的成长,办好了则是孩子一生的福音。”李龙挺表示,涉未成年人案件要始终遵循“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既要用司法力度为未成年人构筑起权益保障的“安全网”,更要用司法温度支撑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防火墙”,促进未成年人在阳光下健康成长,找到属于自己未来的一片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