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法官,最后一笔钱我转过去了!要是没有您,我这道坎儿真不知道怎么迈过去。”近日,坪山法院速裁庭来了一通电话,当事人老丁的声音满是释然,那股卸下重担的轻松,与数月前满是焦虑的语气判若两人。   这通寻常的致谢电话背后,藏着承办法官邱艳红以“如我在诉”初心,在重重矛盾中抽丝剥茧,化解一起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纠纷的温情故事,更映照着坪山法院“小案件大关怀”的司法温度。   交通事故引发纠纷   2025年3月,A保险公司的一纸诉状递至坪山法院,将老丁推上了被告席。纠纷的源头,要追溯到2022年11月的一场交通事故。彼时,老丁靠着打零工攒下的积蓄,刚买了一辆二手车,满心期待能靠着这辆车做点小生意。可没成想,送货途中与田某的车辆发生碰撞,经交警部门认定,老丁负事故的全部责任。   田某所投保的A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约定先行赔付了田某6700元,随后依法取得了向老丁追偿的权利。A保险公司多次联系老丁协商赔偿,电话、短信联系均未获回应,无奈之下,只得选择通过诉讼维权。   案件分到邱法官手中后,她没有简单地就案办案,而是第一时间思考:“老丁迟迟不露面,是故意躲藏,还是另有隐情?如果直接缺席判决,不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可能让他的生活雪上加霜。”带着这份“如我在诉”的考量,邱法官开始了耐心的“寻踪”之路。起初,老丁预留的联系方式始终无法接通,邱法官没有放弃,辗转多日,通过多方走访打听,终于获取了老丁的新手机号。   释法明理疏通心结   而电话接通后,老丁的反应却充满了抵触:“我当时明明报了保险,怎么还来找我要钱?应该找我的保险公司才对啊!再说了,车撞坏了没法干活,家里连吃饭都紧巴,哪还有钱赔啊!”老丁的声音带着委屈,满是生活的窘迫与对“被追责”的不解。   听到老丁的抱怨,邱法官没有急于反驳,而是先耐心倾听,待其情绪平复后,找出代位求偿权的相关法律条文,逐句用大白话解读,帮他厘清法律关系、明白保险公司追偿的合法性。随后又温和追问:“老丁,你说报了保险,这很关键。那报完保险后,理赔款下来了吗?”这一问,让电话那头的老丁突然沉默,他支支吾吾道:“当时就打了个报险电话,后来烦事缠身,就没管后续了……”   短短一句话,邱法官敏锐捕捉到矛盾的症结所在:老丁“报了保险”却未完成理赔,造成A保险公司“追偿”与老丁“认为该由保险赔付”的认知错位。邱法官决定从这一矛盾切入,厘清理赔停滞的真相。   邱法官立即联系老丁投保的B保险公司。B保险公司以流程不合规为由,极力拒绝。邱法官没有气馁,多次耐心沟通,不仅详细说明案件情况,更坦诚地讲述了老丁的处境:“老丁买二手车是为了谋生,事故后断了收入来源,要是咱们一味强调流程不合规,最后他真拿不出钱,不仅他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贵公司也可能有纠纷风险。不如咱们重新核查下案件,看看有没有挽回的余地?”   邱法官的坚持与真诚,最终打动了B保险公司。B保险公司重新核查案件后发现,老丁在事故发生后确实拨打过报案电话,但后续未按要求提交身份证、行驶证等材料,也未配合定损,导致理赔流程中断。   “既然是衔接问题,就有补救的可能。”邱法官立刻协调B保险公司开通“绿色通道”,重新处理老丁的理赔申请,同时还指引老丁补充材料,协助他与保险公司对接。   如我在诉化解急难   可新的矛盾又出现了——老丁当初为了省钱,只买了交强险,根据财产损失赔偿限额,B保险公司仅能赔付2000元,剩余4700元仍需老丁自行承担。得知结果,老丁彻底慌了:“邱法官,我现在真的揭不开锅了,没办法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我不是不想赔,是真的没能力啊!”   听着老丁的难处,邱法官心里很不是滋味:“这4700元对别人来说可能不算多,但对老丁来说,就是压在肩上的‘大山’。小案件关系大民生,必须帮他找到一条能走得通的路。”于是,邱法官又找到A保险公司,从“情理”与“法理”双重角度沟通:“老丁并非恶意拖欠,而是确实存在履行困难。如果能给他一点时间,让他分期还款,既能保障贵公司的合法权益,也能给他一条生路。”   这番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沟通,终于说服了A保险公司,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老丁每月10日前支付分期款,直至还清4700元。邱法官还特意提醒老丁留意本地招聘信息,鼓励他尽快找到稳定工作。   之后的日子里,老丁没辜负这份善意,每月都准时转账。如今,随着最后一笔款项到账,这起横跨两年多的纠纷圆满落幕。“每次还款,心里的石头就轻一点,现在全还完,终于能踏实过日子了。”老丁满是释然。A保险公司负责人也感慨:“邱法官的调解,既维护了公司权益,又传递了司法温度,比单纯判决更有意义。”   这起纠纷的化解,没有激烈的法庭辩论,却处处彰显着司法的智慧与温度。邱艳红法官坚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在层层矛盾中找到破局点,用耐心化解对立,用温情传递正义。它就像一面小小的镜子,映照出坪山法院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让每一起“小案件”都能得到“大关怀”,让公平正义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