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届中国应用法学高峰论坛征文评选结果正式揭晓,坪山法院熊飞法官撰写的《走出“明希豪森困境”:道德判断导入司法裁判的实践际遇与法律方法构造——以近二十年相关判决为研究样本》一文,在全国3561篇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三等奖。 论文摘要:法教义学强调对法律规范的体系化解释与适用,然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道德判断经常影响着法官的裁判思维和裁判结果。经实证分析发现司法裁判中道德论证思维普遍存在、广受欢迎,却暗藏风险;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因法律规范的缺憾性与道德诉求的正当性、道德标准的模糊性与法律方法的缺失性,使得法官对道德判断虽心向往之,但“论述无方”;自由裁量又“路径不明”。因此,走出“明希豪森困境”需要从法律方法构造入手,建立内部证成-道德衡量-外部证成-结论回归的闭环型法律论证方法,建构“道德转译”思维模型-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解释、条款转介的法律解释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实现道德判断与法律规范的融贯性。 这一国家级荣誉的取得,既是熊飞法官个人专业素养与研究能力的集中展现,更是坪山法院深耕调查研究、强化人才培育、推动学术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坪山法院高度重视应用法学研究与人才队伍建设,始终将“以研促审、以学强能”作为推动司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搭建“审学研”一体化平台,举办案例研讨沙龙、学术成果分享会,完善“导师帮带+团队协作”培养机制,鼓励干警立足审判执行一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转化为高质量研究成果,形成“学术研究强能力、能力提升促审判”的良性循环。 荣誉是肯定,更是鞭策。下一步,坪山法院将进一步完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广大干警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司法新课题,围绕改革创新、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深耕细研,产出更多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优秀成果,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服务辖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坪法智慧与力量。
|